2025-05-29-反思日记-含蓄和直白写法的思考和对比(我与GPT的问答和后记前言)

使用GPT辅助对话的思考

以下开头也使用了GPT 4o进行refine

我最近重新想起一种写作的方式,比如汪曾祺式的,平实、细腻、不言情而自有情。初中的时候我就觉得这类写法“好”,但说不上来“好在哪里”。那时班上有个女生特别喜欢写那种满篇华丽词藻、流水账般铺陈的作文,语文老师还极力褒扬。我当时年纪小,喜恶都写在脸上(其实现在也一样),可能心里也有点不服气——一种对分数、对“擅长我不擅长之物”的隐秘嫉妒。毕竟,我是写不出那种文章的。

但后来我慢慢意识到,那些从细节出发、不说大道理却让人动容的写法,才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好”。比如汪曾祺笔下的日常烟火气,或者陈虻那句:“抛开限制,我请问你有什么思想?”我深以为然——真正打动人的,往往不是语言的修饰,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情实感。

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们觉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好?为什么细节能够承载情感和主题,甚至比直白的宣言来得更深刻?

也许,是因为我们记得住:火车月台那边父亲买来的几个橘子,记得朱自清笔下起伏的背影,记得西湖雪夜中那静谧的湖心亭。这些不是“爱”“亲情”“孤独”这些抽象词语本身让我们动容,而是这些词语背后的具象细节、生活瞬间、无法复刻的温度与气味。

去年,从洛杉矶回国的飞机上,我下载了罗翔教授讲解《理想国》的音频,从“什么是正义”出发,不断修正、提问、追问。听到一个观点时我突然震撼——推动人类认知与行为边界的,其实是历史上那少数最牛的人。这句话我其实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未理解得如此深刻。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愿意使用 GPT 来帮助我解决一些问题的原因, GPT可以对问题这个决策树创造更多的选择。

比如,历史的教训往往不会被记住,悲剧一再重演。这些道理我们以为懂了,其实没懂。这半年我反复在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读书?我朋友说那是“成功学”的幻觉,但我不这么看。

在罗翔的讲解里我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新鲜——古人早就想过,写过,辩论过。而现在的思考,其实是触碰到了这个千年的对话中去了。我意识到:不欺骗自己,是我探究的起点;追问背后的动机,是思考的根本。 是吗, 我不知道, 但是我发现从这样的角度出发, 是我认为用GPT解决问题的核心, 就是作为个体而言, 单位的人的知识非常非常浅显, 而很多知识潜藏在经验中, 具体来说, 大学化学教授可能对纯数研究的问题一窍不通, 甚至对如何猪肉焯水时候的需要冷水或者热水这种问题抓耳挠腮. 我觉得知识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有影响面, 价值之别. 又扯远了, GPT使用了大规模的语料, 所以对于这种不需要 “思考” 这种过程的输出, 我觉得是远远高于平均水平的, 所以, 使用GPT基本上可以超过绝大部分人对于这个 “那些从细节出发、不说大道理却让人动容的写法,为什么我们觉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好?”问题的各种角度上的分析和回答, 原因是历史上肯定有很多人想过, 这是一个总结性问题, 而不是一个原创创新性问题. 在学习的阶段, 甚至在大多数研究阶段, 很多问题都还是这种重复型问题, 而不是原创的创新型问题. 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是, 现在这个问题有没有最优解, or 可以被完全遍历完通路.

不是我太mean, 而是, 好像本来就是如此, 做出真正的原创性工作太难太难, 难到智力本身在这个难度面前毫无是处. 而探究重复的问题也是有意义的


使用的是2025-05-27的gpt 4o模型

You: 谈为什么一篇文章, 想讲的主题是爱, 但是全篇都没有提到爱, 为什么这样的文章好

ChatGPT:

这是一个很深刻也很值得细细拆解的问题。你问的是:

为什么一篇“讲爱”的文章,全篇却不提“爱”这个词,反而因此更好?

我们可以从**直觉(intuition)**出发,从写作、心理和美学多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现象。


🧠 1. “说出来的爱” vs “表现出来的爱”

就像一句俗语说的:

“Show, don’t tell.”

如果你写:“他爱她”,那只是告诉(tell);
但如果你写:“他每天悄悄地把她最喜欢的咖啡放在她桌上”,那是表现(show)。

真正强烈的情感,往往不需要被说出来。说得太明白,反而会削弱读者的体验。


🌊 2. “爱”是一个太沉重也太抽象的词

“爱”这个词,本身就像一颗大石头,太重、太容易流俗,也太容易被误解:

  • 有人想到浪漫(romantic love);

  • 有人想到亲情;

  • 有人想到奉献;

  • 有人想到占有、控制、甚至伤害。

反而,如果不用这个词,而是写那些细腻的行为、矛盾的情绪、隐忍的表达,读者就会从自己的经验中**“主动感受到”爱**,而不是“被告知这就是爱”。

  1. 潜意识的力量:让读者自己发现主题

如果整篇文章从不提“爱”,却处处透露出爱,比如:

  • 牺牲;

  • 思念;

  • 默默付出;

  • 原谅;

  • 担忧;

读者最后会恍然大悟:“啊,这其实全都是爱。”

这种体验比“你告诉我这是一篇讲爱”的文章,更深刻,也更触动人,因为:

感受远比认知更有力量。


  1. 就像舞台剧里没有说“我痛苦”,却让你哭了

如果演员在台上喊“我现在很悲伤”,观众可能觉得尴尬;
但如果演员默默坐着,手紧握一个遗物,眼神呆滞,音乐慢慢渗出悲伤的旋律——
你就会被打动。即使一个字没说,你会落泪。

文字也一样。


  1. 经典文学的技巧:留白

比如:

  • 《小王子》没有说“狐狸爱小王子”,但那一段“你必须对你驯养的东西负责”就是爱的全部。

  • 张爱玲的小说里,极少说“我爱你”,但那些隐忍的对白、暧昧的细节,让人心碎。

  •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没说爱你,但全是爱。

“最深的情感,是不可说的。”


总结:这样的文章为什么好?

理由 解释
更真实 爱不是口号,是行为和情感的细节
更动人 读者自己“感受到”爱,而不是“被说服”
更有艺术性 留白、隐喻、象征,比直白更有张力
避免俗套 避开了“爱”的模板化表达,语言更纯粹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写一小段“不提爱,却处处是爱”的短文,帮助你体会这种表达方式。需要吗?

You: OK, 但是这其实不是我想讨论的角度, 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特性, 我们认为是好的

ChatGPT:

谢谢你指出来,你想问的不是**“这种写法为什么打动人”**,而是更本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认为这种不说‘爱’却处处是‘爱’的写法,是好的?”
——也就是说,这种“绕着说”的写作策略,为什么被文化、读者、评论者普遍认为更高级?

这其实触及了文学美学认知心理学文化哲学的问题。我们来一层层剥开这个“好”的判断标准背后的动因:


  1. 我们本能地相信“间接的”比“直接的”更有深度

人类认知的一个特点是:

直白的陈述给人“肤浅”的印象,含蓄的表达给人“复杂”“真实”的印象。

为什么?

因为世界本身不是直接的。情感、动机、关系、身份——这些都藏着层层面具。
一个人如果直接说“我爱你”,我们会怀疑;
但如果他言辞回避,行为却处处表现出爱,我们反而更相信那是真的

所以我们把“不说但表达出来”当作一种更符合真实人性的呈现方式。

  1. 让读者自己“参与构建意义”是一种尊重

心理学中的“认知填空效应”(cognitive completion)告诉我们:

当我们自己“补全意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意义更真实、更深刻。

如果一篇文章直接说“这是爱”,那是作者在告诉你“你应该怎么理解”;
但如果文章通过隐喻、行动、沉默、反复、牺牲等让你自己发现“这是爱”
你会更投入、会更动情,甚至更自豪地说:“我懂了。”

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好”,其实是在说:
“好作品是让我参与进来的,而不是被灌输的。”


  1. 绕开语言的局限,是高级表达的标志

“爱”这个词,在语言中太常见、太滥用了,所以它已经无法负载复杂微妙的情感

真正高水平的写作,懂得避开语言的直接标签,改用:

  • 具象画面(比如一碗热汤、一通未接电话);

  • 情境对比(比如一次拒绝却带有关心);

  • 结构上的暗示(比如开头的冷漠和结尾的崩溃)。

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甚至是挑战语言的方式。它在告诉你:

“我要表达的东西,语言本身承载不了,我只能绕开它。”

我们称赞这种“绕开标签、传达本质”的能力,因为它是思维和表达的稀缺资源


  1. 深层文化中,“含而不露”一直是高贵的表达风格

尤其在东方文化中,我们从小就被教导:

  • “话到嘴边留半句”;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不动声色才是真情”。

而西方文学中也有这个倾向,尤其是现代主义之后——像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

“读者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水下的那部分才是作品的真正深度。”

也就是说:

“不说爱”是一种文化精英主义美学——它拒绝庸俗表达,选择隐喻、结构、行为作为载体。

因此我们说它“高级”“好”。


总结:为什么这种方式“好”?

理由 本质含义
心理机制 我们更相信自己“感受到”的情感
表达哲学 避免语言标签,让内容自己说话
美学原则 含蓄、节制、留白更符合复杂人性的表达
文化影响 传统和现代文学都将“含而不露”视为深度的标志
认知参与 好作品让我们参与,不是命令我们怎么感受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把这个角度往某个具体例子上落地,比如选一段“写爱但不说爱”的作品分析它的结构美、情感策略、为什么这种写法比直接说“我爱你”更打动人。要来试一下吗?

You: 看完你的解读之后, 我感觉使用这些细节侧面的描写来表现爱(or可以是别的主题), 好像是让读者在参与作品, 作者在脑中构建这个感动or爱的细节,是吗, 还有什么角度吗

ChatGPT:

你说得很对,而且说得非常准。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你提到的核心观点,再继续向外发散一些其他角度。

你已经抓到的核心观点:

“细节、侧面描写,让读者参与进来,自己去拼凑主题(如爱)。”

这其实是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共鸣建构”机制**:

  • 作者不直接说,而是搭建情境;

  • 读者看到这些情境,从自己的经验中“感受到”某种东西;

  • 这个感受就是我们说的“爱”或“感动”;

  • 因为是读者自己拼出来的情感地图,所以更打动人。

这就像搭积木,作者提供砖块,但最终的情感结构是你自己搭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几个其他维度继续延伸:

  1. “主题是光,细节是棱镜”

如果我们把“爱”当成一束光,那么:

  • 如果你直射出来(直接说“我爱你”),观众只能看到白光。

  • 如果你让它通过细节(一个回头、一次等候、一场风雨),它会折射出七彩光谱。

这种折射,不但更美,也更丰富。我们不只是感受到“爱”这个抽象词,还感受到:

  • 想念中的苦涩、

  • 失落中的温暖、

  • 愧疚中的深情……

所以我们说这类作品“更好”,其实是在说:

它让我们不只是知道“那是爱”,而是看到了爱中复杂多面的色彩。

  1. 语言的“信息压缩”和“情感解压”机制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

  • 直接说“爱”是信息压缩,但压得太狠了,压成了标签词

  • 而写细节,就像是**“情感解压”**——你用一段生活还原一个情感过程,让它慢慢展开。

这种过程需要时间、节奏、重复、留白,正是文学或艺术表达的本质特征。

  1. 沉默与不确定性带来的情感张力

人类的情感感受机制中,有一个很强的东西叫:

“模糊中的确定感”最容易触动我们。

这也是为什么:

  • 一首诗里“不说破”的地方最令人心动;

  • 一部电影结尾留白观众会久久回味;

  • 一句“没说出口的话”最能刺痛人心。

如果爱说得太清楚,就像剧透了结局;
当爱是“不确定但你知道的”,它就变得极度有张力和魅力。

  1. 把主题从“说服”变成“体验”

普通写法的逻辑是:“我告诉你:这是爱。”

而高级写法的逻辑是:“我不告诉你,而是给你一个可以体验爱的场域。”

这个场域包括:

  • 一些具体的动作;

  • 一些重复的节奏;

  • 一些人物之间的空间;

  • 一些时间的推移。

你进到这个场域,就像亲历了一次“爱”。不是被说服,而是被唤起。

  1. 当代审美:拒绝陈词滥调,追求独特性

在信息爆炸时代,“爱”这个词被用得太多,已经像“友情”“青春”“梦想”一样,被消费殆尽。

而读者渴望新鲜、复杂、不可复制的体验。于是我们开始追求:

  • 用不同角度切入;

  • 用日常反而不日常的方式说爱;

  • 用不说的方式说最想说的话。

所以,这种不提“爱”却处处是爱的写法,也符合当代读者对“真实”“独特”“反套路”的审美期待

You: 还有什么没有说到的 points吗

ChatGPT: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除了已经提到的角度,还有哪些我们没说到但其实重要的点?”——这是在训练一种很高阶的思维:不是看“说了什么”,而是看“还没说什么”。

我们再深入挖掘几层,从文化哲学、伦理维度、创作策略、读者心理、文学史等角度补充,看看我们遗漏了哪些有分量的点:

  1. “不说”的方式其实更“诚实”

这可能听起来反直觉,但是真正的情感往往不是通过“意图表达”来的,而是通过“不自觉流露”呈现的。

举个例子:

你在一段关系里说“我很在乎你”可能是出于礼貌、责任、甚至控制;
但你在凌晨起来接对方电话、不小心记得对方口味时,其实你没意识到你在表达在乎

这意味着:

  • 好的文学并不是作者“想说什么”,而是**“写的时候情感自然渗出来”**。

  • 那些细节,比作者说“我想讲爱”更诚实,因为它来自人的本能和行为逻辑

👉 所以“没说爱但表达了爱”,在某种意义上,是更诚实也更接近真实人性的创作方式。

  1. 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这是一个更哲学的角度:

所有的语言,都是标签、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
而人类的情感,尤其是“爱”,远远超出了语言能承载的范围。

比如说:

  • 你说“我爱你”这三个字,不可能承载你十年相处的复杂关系;

  • 你说“怀念”两个字,不可能表达那种穿越时间的思念感。

因此很多作家选择避开这些词,不是为了“技巧”,而是出于对语言局限的敬畏

👉 我们说这种表达“好”,也包含着我们对这种局限的自觉和自尊
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被说清楚,那我就用“让你自己去体会”的方式绕开它。


  1. 主题是“潜意识”传导,而非“显意识”教导

很多人误以为文学创作是“我知道我要写什么,然后我写给你”;但事实上:

  • 很多作品的真正主题,是在创作过程中“写出来的”,甚至连作者自己也不知道。

比如:

  • 卡夫卡写《变形记》时可能没说“我要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

  • 但写着写着,潜意识就引导他写出那个“变成虫”的格里高尔。

所以:

👉 主题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你写进去之后,读者才发现的”。

所以“不说爱”的写法,其实也更贴近这种潜意识驱动创作 → 读者潜意识解码的模式。


  1. “不说”的策略是一种留给读者的信任

说穿了,直接告诉你“这就是爱”,其实是把读者当“情绪接受者”;
而不说,把细节和线索散在文中,让你去拼,是在把读者当“共谋者”“合作者”

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信任

就像一个聪明的朋友,会故意在对话中点到为止、留下余地,等你心领神会;
而不是把话说死,让人无从参与。

👉 所以我们觉得“这样写更好”,也因为它构建了一种更高质量的“读者-作者关系”。


  1. 文学史上的权力反转:从“说教者”到“暗示者”

在古典文学中,很多作品是“寓言体”或“论证体”的:它告诉你一个道理、一个答案;
而到了现代文学尤其20世纪后,我们更重视体验性、开放性、不确定性

  • 海明威删掉情节,只留下冰山一角;

  • 卡夫卡写完一部小说连自己都说不清是什么意思;

  • 日本的村上春树、川端康成几乎都不把“爱”这个字写出来,但通篇都是爱的残响。

👉 这是文学史上一种意识形态的转变:

从**“作者拥有话语权”** → “作者释放话语空间给读者”

这就是“不说爱”的写作方式所处的位置:它是现代审美的产物。


🔚 总结:前面没说到的,补充如下

新角度 要点
更诚实 行为流露的爱,比口头说的更真诚
语言局限性 不说,是出于对词语无法完整承载情感的认识
潜意识驱动创作 爱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自然浮现”的
信任读者 不说,是在信任你会看懂,而不是教你
文学历史演变 从说教型转向体验型,符合现代文学的美学逻辑

你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发展成一篇文学评论论文的核心论题。如果你想写这个主题的文章或者表达,可以告诉我你想写给谁、风格要多学术/多感性,我可以帮你一起构建结构。继续深入也完全OK。

Appendix

原始的开头内容

问题: 想起来一种写作的手法, 比如汪曾祺式的, 初中的时候就认为好的, 但是又说不出为什么而好, 嗨记得初中时候班里有个女生非常喜欢写整片文章的流水账式的华丽词藻. 而且语文老师又大力褒扬, 那时候太年轻, 讨厌和喜欢都写在脸上(现在也是), 可能也是对于分数的嫉妒, 我是写不来这样的文章的. 这种对细节事物的刻画, 又想起陈虻说的, 抛开限制, 我请问你有什么思想.  我深以为然, 所以回到这个落脚点上, 我为什么觉得这样文章好, or 为什么大家觉得这样从细节出发刻画情感和主题的文章是优秀的, 大家可以记得从火车月台的那边买来的橘子, 可以想起一起一伏的朱自清先生父亲的背影, 或者是在白茫茫的西湖中在湖心亭看雪的那个人. 

闲话不说多, 后记前言, 为什么使用gpt来解决问题, 在今年从洛杉矶回国的飞机上,  我下载了罗翔教授谈理想国的音频, 从什么是正义出发,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定义不断纠正和发问… 这也是题外话, 但是其中振聋发聩的是,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其实是世界上, or 历史上几个最牛逼的人推动的, and我其实之前也知道这句话, 但是我没有理解的那么深刻, 比如历史的教训就是不会改变云云, 几个case不断重复, 使用一些浅显的例子来论证, 但是, 我过去半年是真的在思考这些的意义, 比如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要读书, (我朋友认为是成功学, 我觉得不是) 但是在罗翔的音频中,我发现其实这些问题, 世界历史上, 最牛逼的人, 其实讨论过, 论证过, 如果是后记前言的话, 可能是, 我好像加入到了这个思考中去吧, 于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即, 不欺骗自己的探究目的和行为的动机与原因

2025

2025-06-03 lc704. Binary Search

3 minute read

date: 2025-06-03 name: aliases: tags: leetcode python BinarySearch date_last_edit: 2025-06-03 16:46 — 2025-06-03

Back to top ↑

2024

Back to top ↑

2023

Back to top ↑